“油菜、玉米產量可以,卻買不起價,黃姜也搞過,不僅沒賺到錢,貸款都差點沒還上”,回顧產業發展之路,今年50多歲的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村民聶興國嘆息不已。過去的青曲鎮楊家溝村,受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等因素限制,產業發展沒有效益,難成規模,搞一批、敗一批。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鄖陽區立足青曲鎮地理氣候優勢,確定了“基礎先行、龍頭引領、多點開花”的產業路子,開始了“破冰之旅”。
產業扶貧 基礎先行
“產業好不好,基礎要配套”。青曲鎮地處漢江河畔,悠悠漢水穿境而過,當地氣候溫潤,適合規?;N植,但苦于水電路網基礎配套匱乏,一批批投資客商現場查看后無功而返。2016年,青曲鎮政府統籌規劃,從以工代賑項目申報入手,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500萬元,成片流轉土地1500余畝,建設650畝坡改梯,新修排水溝3000米,新修機耕路3200米,修建生產作業道2000米,修建覆蓋1000畝土地的灌溉管網。
秤砣雖小,四兩撥千金??吹疆數卣绱舜蟮臎Q心,進行產業基礎配套建設,湖北藍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搶抓機遇,當年與青曲鎮簽訂藍莓產業發展協議,投資4000余萬元,在原有流轉土地基礎上,再流轉1500畝土地,引進藍莓苗木,成片種植有機藍莓。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企業扎根發展,政府部門更是積極作為,為將藍莓產業發展成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鄖陽區整合資金4500余萬元,新建8.9公里藍莓小鎮景觀公路直達核心區,沿線配套景觀休憩帶,極大改善了項目區休憩體驗環境和農產品交通運輸條件,產生的間接效益使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達600元/年。
授人以漁 抱團取暖
基礎配套環境改善不僅破解了當地產業發展瓶頸,也給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就近務工、技能提升條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楊家溝片區按照每年3000余畝規模發展藍莓種植,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在產業發展初期,當地50余戶群眾參與藍莓基地作業道修建、灌溉管網鋪設等基礎配套建設,群眾就近務工使每戶增加收入約8000余元。產業初具規模后,大約110戶群眾依托600元/畝/年的土地流轉費戶均增收1000余元,在藍莓豐產期的前后一個半月,當地45戶群眾通過藍莓采摘、包裝成品等工序增收3000余元,在日常種植管護期,20戶農戶依托施肥除草、修枝整葉等常年就近務工,月均增收2000余元,當地群眾即獲得了豐厚的勞動報酬,也學會了藍莓種植技術,企業更是解決了用工荒難題。同時,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將集體資源變資本,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8萬余元。
以農為本 多點開花
藍莓產業發展,既帶給了群眾穩定的收入,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機遇。青曲鎮楊家溝村地域面積廣闊,生態環境優美,按照“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理念,突出鄉土本色,把藍莓產業精心打造成鄉村體驗休閑為一體的特色產業。當地政府從道路交通、環境整治等方面進行升級改造,建設村莊環形水泥路2500米,建成觀景臺3處,栽植桂花、紅葉石楠、冬青等綠化樹木600余株。藍莓深加工、厚皮櫻桃培育、民宿旅游建設也在隨即推進。據測算,目前楊家溝年游客量可達8500余人次,這將進一步帶動當地群眾依托藍莓產業鏈增收脫貧。
藍莓能在溝壑縱橫的大山中生根結果,帶動百姓致富,對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鄖陽區來說,無疑是極大的考驗。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藍”顏知己的奮斗之旅更是脫貧攻堅之路的真實映照。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尚大原 鄖陽臺 郝周 蘭瑞鋒 責任編輯 馬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