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網訊 “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濃甜似蜂蜜。”健康養生食品如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劉洞鎮楊河村與時俱進,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發動村民種植,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到石榴基地務工,帶動70余人成功實現了增收脫貧。站在劉洞鎮楊河村百畝石榴基地上,經過灌水、覆草、剪枝等環節后種植的石榴已結出果實,火紅的果實映襯著果農們個個都紅光滿面。
8月8日清晨,細雨綿綿,村民黃循芳吃完早飯后,便穿好雨衣,扛著鋤頭往村里的突尼斯軟籽石榴扶貧產業基地走去?;乩?,幾位村民正在忙著修剪枝葉。據介紹,突尼斯軟籽石榴于1986年從突尼斯引入我國,歷經多年的栽培試驗和觀察,各方面性狀表現優異,色澤鮮、果仁軟,有健胃消食化積之功效,籽粒像顆顆紅瑪瑙,十分喜人,所以又名水晶石榴,是石榴中難得的珍品,具有極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經濟效益顯著。
“今天,我得把這片果園的水溝清理一下,不然下大雨容易積水,會把石榴的根爛掉,影響其生長。”說話的是楊河村三組的貧困戶黃循芳,一家4口人,兒子患有智力二級殘疾,每天需要專人看護。因此,他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村子附近打些零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2016年10月,村里引進了突尼斯軟籽石榴項目后,我就被村里安排到基地做事,家里流轉土地9.2畝,每年流轉費5520元,基地務工2100元,加上政府兜底和殘疾生活補貼,家庭年收入在1.6萬元左右,人均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黃循芳眉宇間掩飾不住興奮之情,高興地說。“在基地做事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狀況,還能照顧到家庭,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70多歲的村民李明發告訴筆者,以前家里的地多半撂荒,建石榴基地時,他家流轉土地8.78畝,每年的流轉費加上老兩口的養老金、惠農補貼,年收入達9000元,老年生活過得很安逸。得空了還可以去石榴基地做做活,從春天耕地保墑、剝除嫩條到如今的病蟲防治、適時灌水等田間管理,都是由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做,收入還不少。
楊河村有5個村民小組,465戶17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7戶。2016年10月,楊河村在劉洞鎮黨委、政府和扶貧單位鄖陽區一中的大力支持下,到河南濮陽考察,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項目,成立了楊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楊河村第一書記趙榮慶告訴筆者,當初村里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是看到它的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量大,想通過它來帶動群眾致富,搞活村里的經濟。采摘下來后,只要有倉庫,就可以儲存下來。而且突尼斯石榴市場需求量大,基本上可以現摘現售。
“現在這個季節正是石榴養護、及時追肥的時候,我們每天都要安排一二十名村民,尤其是貧困戶過來勞作。”村支書尹治軍介紹,石榴基地共流轉土地338畝,將這些撂荒的田地“變廢為寶”,全部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為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村上又與十堰市合富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公司負責技術和銷售,合作社負責管理,農戶參與田間勞作,收益按比例分紅,通過村集體資金投入、貧困戶土地入股、吸納貧困戶就業等方式,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從而達到村集體經濟增強、合作社增效、貧困戶增收的目的,截止目前,參與基地務工的群眾78人,全部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同時直接帶動了近7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今年共有23000多株石榴,畝產可達到900斤,基地可收獲石榴30多萬斤,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尹治軍指著倉庫里擺放整齊的突尼斯軟籽石榴信心滿滿地說,我們打算延長產業鏈,把石榴基地做大做強,讓小小的紅石榴真正成為村民們的脫貧致富的“金果果”。(沈星 方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