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整潔亮麗、配套設施齊全的房縣軍店鎮雙柏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毛以國
近年來,房縣堅持“抓基礎、抓落實、抓質效、守底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黨建引領,持續強基固本,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精準扶貧優勢。攻堅路上黨旗紅,黨建引領提質效,把使命抗在肩上,把深情融進泥土里,把初心寫在沖鋒中……黨建引領,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抓基層打基礎夯實戰斗堡壘
推行“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近年來,房縣堅持選優、配強、管好村級黨組織書記,建立村級黨組織書記人選“縣級聯審”“雙簽字”等制度,對落實主體責任意識不強、措施不硬的村級黨組織書記堅決予以調整。扎實開展村(社區)“兩委”換屆回頭看活動,對1536名現任村干部、村級后備干部一一“過篩子”,開展“政治體檢”,嚴防“帶病任用”,切實打造對黨忠誠、廉潔自律、素質優良的村干部隊伍。
深入實施“整村夯實、整鄉提升、整縣推進”工程。對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采取“1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聯村、一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一名第一書記駐村、一個縣直機關單位結對”的“四個一”舉措,“一村一策”量身定制整頓措施,推動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全部轉化提升。開展“十好”村級黨組織評比活動,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民生實事62件。
舉辦“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培訓班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房縣推行“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支持貧困村培植市場主體,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思路,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強化頂層設計,整合資金1000萬元,支持27個村打造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驗區。持續推進“村社一體發展一批、扶貧車間做強一批、政策資金扶持一批、資產資源保障一批、光伏電站兜底一批”模式,夯實281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實力。門古寺鎮項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方必春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探索總結出支部帶領、黨員帶頭、大戶帶動、合作社帶管“四帶”模式,引導村民發展煙葉、養羊兩大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超過45萬元,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1800元。
強化基層基礎保障。房縣制定《關于進一步激勵關愛基層干部的實施意見(試行)》,分別按照每人每年3.5萬元、2.6萬元的標準,落實村主職干部、副職干部工作報酬,為在職村干部辦理靈活就業養老保險,激發村“兩委”班子干事創業激情。整合資金9000余萬元,對183個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177個村級衛生室、206個文體廣場進行提檔升級,加強鄉鎮“五小”設施建設,優化基層干部辦公生活環境。
抓隊伍強素質 凝聚磅礴力量
自助終端方便群眾辦事
筑牢基層頂梁柱。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把最優的干部資源匯聚到脫貧攻堅一線。全縣70%的鄉鎮黨政正職從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中選配,98%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具有兩年以上鄉鎮工作經歷。樹立“干部到一線去,從一線選干部”的鮮明導向,選派712名干部到脫貧攻堅一線鍛煉。堅持問題導向和實戰原則,舉辦扶貧干部培訓班15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班7期,推薦4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加入“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22名村黨支部書記參加十堰市首屆“新時代村書記論壇”,鄉村干部履職能力持續提升。
鍛造幫扶生力軍。按照“全脫產、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選派281名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抽調913名干部組建281支駐村幫扶工作隊。出臺《房縣“四雙”駐村幫扶工作管理辦法》《房縣駐村第一書記考核管理辦法》,建立駐村工作臺賬,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重要依據。三年來,2名工作成績突出的第一書記榮立個人三等功,315名駐村幫扶先進個人獲表彰,342名駐村工作隊員年度考核獲“優秀”等次。窯淮鎮西溝村第一書記余建福,流轉土地發展標準化茶葉基地600畝、改造老茶園400畝,培育茶葉專業合作社2家,引進省級茶葉龍頭企業1家,使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全縣脫貧出列示范村。
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
培育黨員先鋒隊。深入實施黨員“創業致富”計劃,對10名貧困村黨員每人給予2萬元資金支持、13名黨員“雙帶”能人每人給予1萬元資金扶持,帶動基層黨員帶頭發展致富產業。開展黨員結對幫扶活動,結合“十星級黨員”爭創,設置“致富星”“幫扶星”等類別,圍繞“亮身份踐承諾”,引導全縣黨員在包聯幫扶、產業發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農村黨員中培育宣傳一批“致富榜樣家庭”“創業優秀標兵”,通過優秀黨員講給群眾聽、做給群眾看,帶動普通黨員發揮模范引領作用。大木廠鎮無職黨員張安明創辦養牛專業合作社、開辦鞋業扶貧車間,帶動村民18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抓作風促落實 落實工作責任
以上率下立標桿。建立黨政、縣鄉、單位與駐村“三同責”機制,將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主要負責人,及縣直部門負責人與所聯系鄉鎮、幫扶村進行責任捆綁。推行縣“四大家”主要領導和縣委副書記在現有駐點鄉鎮基礎上再聯系一個深度貧困鄉鎮,縣委常委、縣人大主任、縣政協主席分別聯系一個深度貧困村的“雙掛點”制度。認真落實縣委書記任期內走遍全縣所有村、鄉鎮黨委書記走遍轄內所有貧困戶、村黨支部書記走遍并幫扶所有貧困戶的“三個走遍”制度,全縣各級領導干部累計走訪農戶174951戶,收集問題訴求35124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7274件。
深入一線解難題。堅持問題導向,全面開展脫貧攻堅“進村入戶、戶戶走到”活動,聚焦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訪安置點房屋安全、訪“五類人”(分散供養五保戶、殘疾人、精神病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訪深度貧困戶、訪信訪戶,看戶戶走到沒有、問題整改沒有、短板補齊沒有、“四好”創建效果顯現沒有、群眾認可度提升沒有。各級領導干部白天入戶宣講政策、化解矛盾、培植產業,晚上結對共學、破解難題,推動落實一大批民生實事、好事。
強化考核促落實??h委向全縣所有黨組織書記印發《關于示范帶頭做好基層黨建工作提醒函》,把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作為重要內容。制定下發《黨建任務指導書》,把抓促脫貧攻堅的基礎性、關鍵性黨建項目細化為具體指標,嚴格督辦,掛牌推進。落實述職評議制度,將精準扶貧成效作為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和公開承諾重要內容,對評議排名靠后的鄉鎮黨委書記進行約談,作為重點管理對象。制訂《房縣駐村結對幫扶常態化督查工作方案》,強化“雙隨機一公開”,開展常態化督查,確保工作落實、責任落實、政策落實。
重引導扶智志 激發內生動力
表彰脫貧榜樣
文明實踐惠民。圍繞建設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示范點,完善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新時代文明站三級組織架構,建設5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4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探索“群眾點單、實踐站統單制單派單、志愿者接單、社會評單”機制,組建志愿服務隊316支,收集群眾點單1300余項,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下達派單通知書720余份,提供志愿服務800余次。深入開展“支部連支部·攜手奔小康”活動,281個村(社區)基層黨組織與駐村工作隊所在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實現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致富共幫、新風共育,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1124人,解決基層難題300余件,帶動3543戶農戶致富。
脫貧榜樣示范。開展“脫貧示范村”“脫貧好榜樣”“德孝小康戶”“人情新風示范戶”評選表彰活動,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教育引導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創造性。同時,針對貧困戶缺信息、缺技術等實際情況,結合“農技人才百千萬工程”,把農村黨員中的“土專家”“田秀才”納入“講師團”,通過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等方式,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培訓方案,促進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黨員干部“戶戶走到”解難題
人情新風減負。深化人情新風品牌創建,持續開展高額彩禮、不贍養老人等問題專項治理,通過宣傳普及、價值引領、榜樣示范的德治舉措,村規民約“約”新風、清風協會“勸”新風、紅黑榜單“曬”新風的自治舉措,依法行政、執法監管、嚴格考核的法治舉措,使人情新風深入人心。持續開展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主要內容的“四好”創建,拓展文明新風外延,補齊鄉村振興短板。該縣弘揚傳統美德、樹立文明新風的做法,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央視《焦點訪談》和新華社在全國推廣。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脫貧的旗幟,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塊脫貧的主陣地。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統領、干部骨干帶頭、黨員示范帶動作用,房縣凝聚全縣力量,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
駐村第一書記指導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