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助民增收致富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余杰 通訊員 袁博
這是竹山縣脫貧攻堅的輝煌成績:截至2020年6月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3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減貧56680戶159559人。
竹山縣地處鄂西北邊陲、秦巴山腹地,曾是全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5年以來,該縣堅持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切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力以赴壓實責任,用情用心凝聚合力,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持續增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強支部筑牢戰斗堡壘
縣鄉村振興局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六月徂暑,草木葳蕤。依山傍水的竹山縣深河鄉茅壩村,經過連日雨水的洗禮,更加清新靈秀。
走進村部,展墻上的一組舊照片讓人震撼:用木頭頂住的一間間土房,仿佛隨時就要倒塌;從水窖掏出的污泥油黑發亮,讓人感到空氣中也散發著怪異的臭味;一個個肩挑背扛出山的村民,在重壓下艱難前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茅壩村的新景象:白色的房、寬暢的路、綠色的茶、幸福的人……曾經桎梏該村發展的莽莽青山,已成為新時代鄉村的美麗背景。
“做夢也想不到會有今天的幸福日子!”村民喻承舜感慨地說,“多虧了村黨支部一班人,帶著我們脫了貧、致了富。”
茅壩村的變遷,是竹山縣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把貧困戶聚在一起拔“窮根”,夯實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生動寫照。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只有基層黨組織建強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才有堅強的戰斗堡壘。
竹山縣堅持“脫貧攻堅推進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的工作理念,通過在產業鏈、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生產小組上建立黨組織等方式,不斷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面,形成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經濟組織為依托、產業黨組織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互動”脫貧攻堅組織體系。
嘉麟杰服飾加工扶貧工廠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該縣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培育發展“領頭雁”、致富“帶頭人”、群眾“主心骨”,打造政治覺悟高、專業素養好、服務能力強的黨員隊伍,基層黨組織活力不斷增強。
擂鼓鎮董家溝村曾經信訪矛盾突出、基層組織渙散、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增收渠道匱乏。該縣采取1名縣級領導和1名鄉鎮領導包聯、1個縣級以上機關單位結對、1名第一書記幫扶,并選派1名黨建指導員包點指導的措施,圍繞“黨建+”思路,以矛盾訴求化解、精準扶貧入戶、干部作風整訓、集體產業發展、村莊環境整治五大行動為抓手,幫助該村實現由后進村向先進村轉變。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于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凝心聚力作用。在具體實踐中,該縣創新開展基層黨組織“十星級”創建活動,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118個。同時,加強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先后投入資金4000萬余元,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互聯互通”要求和“多務合一”標準,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完成128個邊遠貧困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建成“多務合一”黨群服務中心示范點84個,把群眾吸引到黨的基層陣地和村黨支部周圍,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顯著增強。
盡銳出戰凝聚攻堅力量
健康扶貧
“自從設崗定責以來,我的黨員身份意識更強了。以前只想著把自己的事做好,現在我主動認領綜治維穩崗,在村級管理上出力,帶動村民共同維護村級穩定。”柳林鄉民主村黨員高從林說。
像高從林這樣的“村管家”,全鄉有120余名。該鄉建立黨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創先爭優長效機制,激勵黨員在服務群眾和脫貧攻堅中擔當作為,讓每名黨員都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
面對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到底該怎么辦?“用黨建選將布陣,盡銳出戰,精準選派干部駐村幫扶。”竹山縣的答案切中要義。
從哪里尋找突破口?該縣分層分類制定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由各領域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責任清單,解決黨建促脫貧工作“誰來抓、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各級黨組織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簽訂軍令狀、層層抓落實,進一步健全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明確分工、壓實責任、任務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又協調運轉、協同發力。
大力發展金線蓮產業
脫貧攻堅一線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矛盾復雜,既是干部增長見識、磨礪才干的“大熔爐”,也是考察識別干部工作作風、素質能力的“試金石”。該縣牢固樹立“好人好馬上一線”的鮮明導向,堅持“選得準、下得去,融得進、干得好”的標準,把最優質的資源和力量下沉到村級組織,由駐點單位精心遴選后備干部、年輕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建立完善“巡村訪戶”制度,全面開展“戶戶走到”活動,黨員干部按照身到、心到、感情到、措施到、效果到“五到”要求,以扎實的作風和行動進村入戶,把各項幫扶舉措精準落實到位,確保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
為發揮黨員干部這一“攻堅力量”的最大效應,該縣堅持正向激勵和反向問責一起抓,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激勵關愛基層干部的實施意見》,從培養使用、表彰獎勵、待遇保障、人文關懷、撫恤救助五個方面,提振脫貧攻堅一線黨員干部精氣神,樹立在脫貧攻堅戰場建功立業的良好導向。
黨員干部是脫貧攻堅的“主心骨”,他們帶頭發展致富,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做有標桿、干有方向。以深河鄉為例,該鄉大力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固本強基工程”、農村基層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村黨員“創業帶富工程”,鄉政府副科級干部每人至少包保一個村,每個村培養5戶以上黨員示范戶,每戶黨員示范戶帶動周邊10戶以上貧困戶創業,進而加快全鄉致富奔小康步伐。目前,全鄉已培植黨員示范戶125戶,通過“標準戶促示范戶、示范戶帶一般戶”模式發展秦巴黃牛、馬頭山羊、黑毛豬、鄖陽大雞等養殖產業,村集體年均增收15萬元,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真抓實干繪就壯美畫卷
省工建集團情系竹山愛心助學
幾年前,雙臺鄉關溝村還沒有一棟樓房。2015年以來,該村積極探索“村黨支部+能人大戶+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重點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引導群眾以產業補助資金、土地流轉等方式入股扶貧產業。曾經的貧困戶,如今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戶戶是股東。
近年來,竹山縣緊緊圍繞產業抓黨建,通過“支部+黨員+基地+社員+農戶”模式,推動黨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互促互進。落實產業獎補政策,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6億元,發展茶葉27.9萬畝、食用菌2500萬袋、中藥材4.7萬畝、煙葉2.5萬畝,建成光伏發電站55座69.9兆瓦、扶貧車間(工廠、作坊)767家,開發公益性崗位2.3萬個,實現了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貧困戶產業就業全覆蓋。同時,用好鄉村旅游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培育壯大觀光農業、森林康養、民俗經濟、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生活有奔頭
變化,在竹山干群身邊悄然發生——累計建設通村道路585條1860公里,提檔升級166公里鄉村道路,全縣20戶以上自然村公路通達率達100%;全面完成貧困村農網改造項目和易遷安置點電力配套設施建設,行政村光纖寬帶通達率和4G信號覆蓋率均達100%;城鄉教育、衛生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得以解決。
坐擁青山綠水,如何喚醒鄉村沉睡的美麗?該縣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抓好“三區”建設,深入實施“擦亮小城鎮”行動,全域推進“5+1”行動,重點抓好10個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10個農旅融合示范村建設,引導群眾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曾經的臭水溝變成小公園,農民告別危舊房住上小洋樓,美麗庭院里花果芬芳……黨建賦能,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齊頭并進,營造了一處處好風景。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該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常態化推進“十星創建·精神脫貧”行動,廣泛開展“十曬十比十評”活動,深入實施“感恩教育”,創建精神脫貧示范村50個,表彰脫貧典型
2000余人次,“脫貧光榮”理念深入人心。一些貧困戶脫貧后,積極回饋社會,成為脫貧致富帶頭人。
一路走來,滿眼滄桑巨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竹山版“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圖畫徐徐展開……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盍M滿的竹山,將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以“拼搶實”的狀態和作風,加快推動“一核兩帶三區”空間布局和“一體系三驅動”產業布局見效成勢,奮力開創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